哥多華主教座堂(Catedral de Cordoba),
是個建築多元的清真寺。
最早時,只是個哥德式建築風的小教堂,
伊斯蘭教勢力統治西班牙後,將這小教堂大興土木擴建成清真寺,
但百年之後,基督教勢力崛起攻佔哥多華後在不破壞原有結構下,再度擴建成羅馬式天主教堂,
16世紀文藝復興時,又再度擴建文藝復興式的大教堂和中殿。
前前後後不同風格的建築層層累積上去,形成了目前獨一無二的建築模式。
接近集合時間,走進清真寺的中庭。這時的光影好美~~
此時難得沒有遊客~~
這清真寺,不僅是世界第二大的清真寺,
也是西班牙重要的世界遺產。
始建於西元786年的哥多華清真寺(Mezquita),
在1238年收復後,被改為羅馬天主教的主教座堂。
1523年,在建築中又修築了帶有文藝復興風格的聖殿。
現在的清真寺除了回教風格外,又帶有天主教色彩,
混合了兩種宗教特色~~~
中庭種了許多橘子樹,又名橘子庭園,
聽說這橘子很酸,只能作果醬~~
阿米納爾塔鐘樓(Torre de Alminar)是回教和天主教的結合,
原為回教的拜樓,高93公尺。
在天主教政權恢復後,改建為迴旋塔式的鐘樓~~
中庭的水池,是回教徒禱告前淨身之處~~
迴廊下有人唱著聖歌,
我很喜歡陽光下這個溫馨的畫面~~
12/24耶誕假期,參觀的人非常多~~
排隊排了很久,欣賞橘子庭園和塔樓~~
我們終於走進迴廊,準備進入清真寺~~
大家忙著往上看,
牆上掛的是當年整修時,留下的木飾~~
由迴廊往中庭看,有橘子樹、有棕櫚樹、有柏樹。
中庭原本只有迴廊和淨身水池。
13世紀開始在院子裡種棕櫚樹,
15世紀以後才種橘子樹,
18世紀加種了橄欖樹和柏樹~~~
進入清真寺了,觸目所及都是這些大理石圓柱,
共有850根圓柱,
有花崗岩、大理石等不同質材的石柱,非常壯觀。
融合了哥德式、文藝復興式及巴洛克風格。
今天參觀者非常多,排隊入場就花了不少時間,
所以官方導覽走得很快,說得也快。
我們只好亦步亦趨地跟著,沒辦法細細看,認真拍~~
從那亮亮的門進去,會看到完全不一樣的景觀~~
這白色挑高處就是後來加上的天主堂。
融合了多種風格~~
始建於西元786年的哥多華清真寺(Mezquita),
在1238年收復後,被改為羅馬天主教的主教教堂。
這裡有文藝復興古羅馬式的山牆、圓柱、雕像~~
伊斯蘭教的信仰中不會有偶像的崇拜,
但天主教建築裡大都有聖經故事的繪圖,或是人物雕像,
聖經中的聖人和伊斯蘭教的拱門同時存在,
這種衝突感十分有趣~~
雖然都是紅白石柱,但不同年代的建築,依舊不一樣。
匆忙中,沒法細細欣賞~~
每一排有12個迴廊,跟它垂直的方向再用圓拱連結~~
走在回教拱柱廳中,除了讚嘆之外,還有點目眩。
穆罕默德.伊克巴勒看到這間清真寺曾說:
「數不清的柱子,就像是敘利亞綠洲裡層疊的棕櫚樹」~~
清真寺中的八角形祈禱壁龕室(Mihrab)朝向麥加,
這裡是回教徒一日七跪的禱告處,
也是摩爾藝術最精華的代表,
金碧輝煌的鑲金與巧奪天工的鑲嵌藝術,
令人嘆為觀止~~
由扇貝殼圓頂包覆著,
屋頂八個小窗的採光和燈光相互輝映,
有點像是來自天堂的光線~~
牆壁上的馬賽克裝飾屬於拜占庭風格,精緻典雅~~
清真寺中有一部分被破壞來興建主教堂(Cathedral),
當時的建築師認為清真寺的建築被破壞很可惜,
於是保留部分,才有今天的局面。
1523年開始興建,內部有一個義大利式的圓頂~~
縱使在典型的天主教禮拜堂,回教風格的拱柱仍被保留~~
聖器室內金碧輝煌有哥德教堂外型的聖體盒,
純金打造,最引人注目,重約200公斤。
據說,如果有重大場合就會被抬出教堂參加遊行。
站在這聖體盒前,當下我有種回到台灣寺廟的感覺。
人實在太多,只好鏡頭朝上~~
維列委西奧薩禮拜堂(Capilla de Villaviciosa)
是1371年第一座於清真寺內興建的禮拜堂,
改成哥德式的風格。
交叉的拱頂形塑成美麗的蜂巢圖案,
造型特殊的多重葉瓣拱形門柱,有點像壓扁的棕櫚樹。
耶穌被釘十字架和回教風格的廊柱,相映成趣。
典型的「混搭風」~~
禮拜堂內非常文藝復興的建築風格~~
為了節省開支,有時些圓柱是從其他古羅馬或是哥德式建築取得,
所以有花崗岩、大理石等不同質材的石柱。
精彩的屋頂雕刻~~
主祭壇~~
禮拜堂唱詩班座席及文藝復興的屋頂~~
氣派的管風琴~~
聖母瑪利亞的彩繪玻璃~~
匆匆拍下這美麗的彩繪玻璃,即將離開。
據說這彩繪玻璃是拜占庭皇帝送的~~
花了20分鐘排隊,才參觀30分鐘就離開,真的是走馬看花,一片忙亂。
教堂外換了一批唱聖歌的人~~
再回首~~
此時的羅馬橋不會逆光,補拍一張~~
圍牆內的歷史與故事,旅人要作很多功課才了然~~
雖然哥多華還有很多可看的,但我們即將離開~~